首页 > 赛事公告 > “电影中的真善美”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电影中的真善美”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2021年8月3日 13:18  来源:上海市民文化节公众号 选稿:夏馨

  真善美”征文系列活动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品牌活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市民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获得艺术素养的提高。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携手上海市民文化节和QQ音乐,全面开展“电影中的真善美”市民主题征文活动,获得了广大影迷朋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经专家组认真评选,现对此次征文和微评评选结果予以公示。此外,播客类影评评选结果将于8月上旬通过QQ音乐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

  【征文佳作】 “妙笔生花”奖

  温情守望与冰冷世界的交锋  作者/任艺婕

  《流浪地球》被称为中国首部“硬核”科幻大片,但笔者认为,除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的“硬”支撑外,其背后潜藏的文化“软”实力亦值得深究与思考——家国情怀的集结在影片中呈现为一种主要的动力源,与末日未来所带来的厄运进行交锋及抗衡。

  “家”文化是中国人最基础的文化本源,具有真、善、美的基本特质。《流浪地球》立足以刘启一家为代表的小家庭叙事,将家庭内部的隔阂、矛盾以及无法割舍的联结作为出发点推动“拯救”的宏观叙事。与西方“蓝色文明”不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人浓厚的“家”文化,对故土的眷恋、对家的护守像基因一样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一般叙述规律中,面对末世的设定,常见的处理方式是“诺亚方舟”式的离弃,转而寻求世外桃源。而在影片中,地球代表了“家”的象征意义,人类在逆境中坚持坚守,等待破局。只要家在,一切都值得期待,有家在,就有目标,就有方向,就有希望,这种坚韧、坚守、适应正是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意识和品格。对于“家”的信念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如营救小队在得知营救行动失败时,队长撕心裂肺哭喊“我的家人都白死了”;当大家都以为营救失败时,广播中反复播报着“距离地球毁灭还有1个小时,请回家拥抱家人”。对于家园、家人的守护贯穿影片始终,细腻而直抵人心,支撑起整部影片的情感脉络。而贯穿影片的“守土”的意识前提,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影片中的特效多么炫目,视听表述多么“好莱坞”,但影片以真挚的“中国心”时刻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纯正的中国科幻电影。

  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塑造了英雄群像,打破传统人物造型模式,以集体英雄的群像展示集体主义精神,完成了从“家”到社会到国家更庞大构成单位的集体情感架构。中国传统意识中推崇的英雄主义是敢于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牺牲精神。尤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式碰撞。影片中有几个震撼人心的片段,如在电梯中刚子为救韩子昂牺牲自己,但韩子昂最终只多活几分钟;得知无法扭转局面后,刘培强义无反顾地驾驶着宇宙飞船牺牲自我;各国救援队在未知的情况下自愿放弃与家人最后团聚计划赶来救援等等,都体现出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国式英雄主义。面对残酷的现实,个体脆弱性显而易见,但无数满含悲情的个体脆弱性累积成的磅礴力量却又如此地震撼人心,这才是最真实、最震撼、最有力的英雄力量。

  《流浪地球》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大人类”的故事格局,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现代的、文明的中国变成具有全球和人类视野的主体: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救援队,展现了这种以中国为人类视角的文化多元主义。中国以“大人类”的责任和担当,为人类共同的命运去号召、行动、拯救。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有缺点、有软弱、有隔阂、有分歧,但在面对“大人类”的命题时,他们选择了团结起来,求同存异,走出困境,走向希望。影片暗示了人类面对未来困境抉择时,终将融进人类共同命运的洪流中,最终达成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和解。最可贵的是,影片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没有将其刻板化、口号化,也没有采用对个别国家污名化的情节设置,而是在“人类”这一主题下注入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用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来阐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的认知和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不只是学会了科幻电影的特效,更学会了在文化心态上完成了一次“翻身”。这种新的文化经验,突破了80年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情叙述,也改变了21世纪加入WTO之后中国作为世界秩序学习者和模仿者的状态。中国一方面有资格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问题,另一方面也尝试用自己的方案和经验来回应普遍性的问题,这是《流浪地球》所带来的文化启示。

  《流浪地球》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感动和自豪,不仅蕴含现阶段人类社会的反思和忧患意识,也给观众带来了普世情感的共通体验。影片中的父子情、祖孙情、战友情、兄妹情等是全球观众共同的情感基调,影片通过这些普世情感建立起了内在的情感张力并形成共情效应。严格来说,《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的科幻大片相比确实还存在显而易见的硬伤,但不可否认的是《流浪地球》迈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关键一步,是中国工业美学的一次全新实践,也是我国科幻电影的一次开拓性探索。


  女性的觉醒与成长之旅 作者/龚金平

  自影片《末路狂花》(1991)问世以来,影片中两位女性在一次旅行中的遭遇以及最终命运,早已成为“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将《末路狂花》定义为“女权主义电影”可以基本概括影片的主题内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误导了对影片的深层次解读。

  影片在前8分钟就通过生活化的画面和语言刻画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露易丝精明能干,从容镇定,又有一种“过来人”的老练世故;塞尔玛显得鲁莽而粗俗,慌乱而无序,在丈夫面前唯唯诺诺甚至低眉顺眼。但随着露易丝“一时冲动”打死了卑劣傲慢的哈伦,情节在22分钟处进入一个转折,也让两位“良家妇女”开始了另一种生命体验和身份体认。这一声枪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揭开了两人性格的另一面。——露易丝并非时时理智,塞尔玛也非事事糊涂(她主张报警)。

  在逃亡途中,两人穷途末路时,塞尔玛硬着头皮去打劫超市,至此,塞尔玛确证了一个新的“自我”,她柔弱顺从的面纱揭去后,露出的是一个“女匪”的强悍与冷静。或者说,她在家里的低声下气、胆怯服从、没有主见其实是一个被压抑的形象,她的内心有很强大的一面,如镇定、无畏、执着、机警,等等。相比之下,一向理智、清醒、独立的露易丝反而在因丢钱导致计划搁浅之后束手无策,揭示的是她性格的另一面,她需要完成自我超越和成长。这样,她们的这次旅途就是一个不断失去“旧我”,又不断获得一个“新我”自我发现过程。这时,影片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女权主义”的窠臼,成为现代人追求内心自由和真实自我的嘹亮号角。

  露易丝在一个水龙头旁擦洗身子时,忽然看到远处有一个老者在平静地看着她。露易丝将身上的手表、耳环、结婚戒指都送给老者,只为换取他头上那顶草帽。此时,露易丝像是意识到自己一直深陷在俗世中而忘却了内心的渴望,那顶草帽让她看到了“西部传奇”中的自由、野性。这个胡须发白,戴着老花眼镜,眼神呆滞的老人,像是西部的活化石,又或者是西部传奇褪色后的残照。那些当年驰骋西部,快意恩仇的牛仔都已消失不见,只剩下他头上那顶破旧的宽边草帽记载着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豪情。在某种意义上说,塞尔玛与露易丝经历的也是一次“寻根之旅”,她们在苦痛中复活了当年西部的血性与阳刚之气。或者说,她们的西部之旅也是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种的退化”的一种反拨,她们拒绝那种凝滞的生活,没有激情的周而复始,渴望像牛仔一样活得率性,活得精彩。只是,在现代文明和法律的视野中,两人不可能是“替天行道”的西部牛仔,而是“罪大恶极”的不法之徒。这意味着,“牛仔精神”是不可能复活了,那种行走天地间的潇洒从容注定只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让后人景仰和叹息,却不能模仿。

  “西部”在影片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它的辽阔与壮美对应着城市的阴暗与逼仄,也对应着人生的两种生存境界和生存姿态。这一点,从阿肯色州(两人居住的州)经常下雨,人物经常处于暗调的内景中就可看出影片的情感倾向。影片的92分钟处,夜间驾车的露易丝甚至情不自禁地停车,惊异于眼前的美景。在露易丝的视点镜头中,远处是剪影般的山谷,朝阳的强光已经从山谷的后面射向天空,这种宁静壮阔的黎明确实令人陶醉。在一个远景中,塞尔玛也下车来到露易丝身后,两人在逆光的处理中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刻,她们像是触摸到生活的另一副面容,体验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因此,这次逃亡之旅对于两位女主人公意味深长,她们走出了掩饰和压制,获得了信心、勇气。这种精神与性格上的成长轨迹精妙地重叠、交织,使两位妇女一路上历经了欢愉、沮丧、决绝、豪迈,也历经了对于男权社会的适应、反抗、决裂。她们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那是关于自由、恣意、舒展的想象和渴望。她们在现实生活中身处“精神创伤”或“家庭压制”中,身陷生存的压力和家庭的俗务中无法自拔,她们活得局促而乏味。在逃亡中,她们感受了另一种生活,那是在天高地远中的自由随性,是在西部狂野中的奔放热烈,是蔑视现实世界许多道义法则之后的率性而为。当她们决定冲下悬崖的那一刻,她们不是怕被捕之后男人的偏见、法律的不公、牢狱之苦,而是害怕回到那种逼仄的生存空间和令人窒息的生活氛围中,她们过于迷恋这段旅程,情愿用香消玉殒来体验一次自由的飞翔。

  《末路狂花》在情节结构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作为公路片的单纯与繁复。两位妇女在公路上的旅行、逃亡、毁灭,既是她们的命运轨迹,同时也勾勒了她们的心路历程。这样,影片就用最直观的形式(地理上的公路)隐喻了抽象意义上的心路历程与命运轨迹。影片在主线的设置上也非常紧凑,节奏上一波三折又舒缓有度,并在写实的镜头之外插入了许多写意的镜头(与西部景色有关的大远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影片的节奏,扩充了影片的意蕴空间,使影片的意旨没有一味地纠缠在“女性对男权秩序的反抗”上,而是表达了现代人内心对于自由、随性、恣意、舒展的渴望,对于生活中诗意与飞扬时刻的追寻。


  诗意盎然的《早春二月》 作者/李英兰

  孙道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颇有渊源,他是首届开幕式的主持人,也是第二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2021年正值他百年诞辰,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精选了他的多部作品,向这位塑造过无数个深入人心的经典银幕形象、能导会演、既能翻译文学作品也能为译制片配音的儒雅大师致敬。《早春二月》在本次致敬单元入选的片子中显得格外特别,这部诞生于1963年,由谢铁骊导演,由柔石原著《二月》改编,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的影片不仅汇聚了实力超强的豪华主创团队,更富有那个时代的电影中少见的诗意。

  影片开头就尽显江南特有的温婉气质。位于画面左侧黄金分割点上的小窗里流动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用毛笔书就的演职人员列表竖向排列,依次显现在银幕右侧,整个构图像极了苏州园林里有着景窗和题诗的一面景墙。开场段落中肖涧秋的着装和气质与其他乘客格格不入,他因无法忍受邻座睡意朦胧的农民把头靠在他的肩上而走出船舱并遇见了文嫂和彩莲母女。下船后,在老同学陶慕侃的迎接下,在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的吟唱中走过碎石铺就的狭窄街巷时,涧秋接受了镇上居民好奇的打探。而在陶兄家里等候他的是未来的同事钱正兴和老同学的妹妹陶岚。影片善用镜头语言代替台词来驱动情节发展,寥寥数笔就把片中主要角色的身份背景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条不紊地介绍得一清二楚。剧本借助同学关系这个锁链将所有角色直接或间接地串联起来,并用爱慕的情愫把此前并不相关的人物勾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立体的结构。而导演也通过一个异乡人在看似安静和谐的芙蓉镇里的方枘圆凿,昭示了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以及肖涧秋离开小镇的必然结局,为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打好了伏笔。

  影片非常善于运用诗化的影像来表达情绪、推动叙事。很喜欢涧秋与陶岚探讨哲学的那个片段,从热烈讨论的室内场景转至窗外看到两个如画的剪影,再从倒映着二人身影的一池春水切换至他们在暮色中并肩前行的画面。短短一组蒙太奇无声地推升了两人的情感。这诗情画意的镜头不但赏心悦目,也道出了两人间性格的合拍与萌芽的爱情。此外导演也利用在片中反复出现的相同场景辅以不同的情绪和环境渲染,制造出如排比句般层层叠叠、依次递进的效果,通过一次次对比,逐渐把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本片中的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一直为影迷所津津乐道。两次弹琴一次回顾了过往的彷徨,并引出了涧秋与陶岚初次相见的场景,虽然曲调沉重却有爱情的亮色点缀;另一次则表现了完全陷入人生迷途的困顿,直到最后的强音方才觉醒。而七过拱桥则细腻刻画了涧秋与文嫂一家的关系和他所面临的境遇。我们看到了他为文嫂提供帮助后的宽慰和雪后初霁的安静祥和;也看到了可以送彩莲去读书时的心满意足和春江水暖的盎然生意;还看到了得知流言蜚语后的愤怒和席卷一切的疾风骤雨。这种不加评论,不将主观立场强加给观众的手法与诗歌创作所追求的意在言外颇为相似。《围炉诗话》中有一条评价诗词优劣的标准:“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片中这种含蓄、诗意的处理手法,既达到了充分渲染氛围与情绪的目的,又无需言明创作者的立场,而交由在镜头和剪辑技巧引导下的观众自行理解体会。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最高境界吧。

  本片电影语汇中的含蓄不尽之意也体现在色彩运用和服装设计上。肖涧秋从始至终都是冷灰色的着装,与他沉稳的性格和不如意的境遇相辅相成,只有在他和陶岚感情升温时,才有些许暖色的加入。而陶岚则是几位主角中唯一的亮色。浅紫、深红,温暖的色彩和她敢爱敢恨、开朗活泼的性格相得益彰。在她的爱情受到打击及文嫂自杀的几个为数不多的段落里其着装改为清冷色系,从侧面烘托了她低落的情绪。追求陶岚的钱正兴出场次数不多,每次都是不同款式的有着丝绸光泽和精致暗纹的华服,彰显出他家庭的地位与财富,而冷调淡色的选择则与他完全不见炽烈情绪的、卑微的爱情相互映衬。

  此外,演员的表演也遵从了含蓄、委婉的东方式审美。孙道临的演绎可以看到他平静外表下的情绪波动,把这个失意又迷茫,面对爱情与责任举棋不定的知识分子形象雕琢得细腻而有层次;谢芳则表现出了年轻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将勇于挑战旧时代礼数、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上官云珠则一改她往日的表演风格,把寡妇的谨小慎微、知恩图报、对不公命运的逆来顺受和儿子病亡又遭到恶语中伤的无助与绝望表达得克制而可信。

  精致的画面构图、优美的水乡外景、细腻的性格刻画、有批判性的原著以及经过夏衍细化修改百余处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共同织就了这部诗一样的电影。它既控诉了“群体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对弱者的伤害,也体现了小人物的善良和温情、追求爱情与幸福时的勇气、以及为救人于水火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小说结尾不同,电影尾声涧秋丢掉逃避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投入社会的洪流之中。这个修改为影片增添了积极、明亮的色彩。


  日本二战影片的新跨越 作者/赵建中

  2020年的日本电影《间谍之妻》一公映就收获了一系列的惊喜。这部由黑泽清导演的影片原本是由日本NHK电视台监制的一部八集电视剧,因质量上乘而被改编为剧场版参加2020年威尼斯影展,结果获最佳导演银狮奖。此后,该片又在日本第94届电影旬报奖中获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2020年度十佳日本电影第一名。黑泽清以往以拍摄惊悚片、恐怖片饮誉日本影坛,而《间谍之妻》则是一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剧情/ 历史/ 战争片。这部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之所以成功,固然得力于黑泽清导演擅长的表现风格,但更重要的是该片以最直接、直白的反战表达,实现了日本二战影片的新跨越。

  众所周知,作为二战的两个主要策源地之一,日本政府对二战的认知和态度与德国政府大相径庭。1951年,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统阿登纳就明确表态:“纳粹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对此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和物质的赔偿。”直至2013年,德国总理默克尔仍然不忘:“我们对纳粹犯下的罪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对种族大屠杀受害人承担一份永久责任。“而日本则不愿承担发动侵略战争对世界、特别是对东亚人民造成惨重伤害的历史责任,寻找各种借口拒绝对慰安妇、强掠的劳工、毒气战的受害者等进行赔偿,甚至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致使日本国内主张彻底反省侵略历史并承担战争罪责的力量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日本政府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日本电影界对二战的认知与态度,并在战后先后推出《军阀》《尊严》《山本五十六》和《啊,海军》等众多歌颂战犯和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影片。近年,虽然日本电影界对战争有所反思,并拍摄多部反战影片,但这些影片与其说是反思战争,还不如说是反思失败。这可以以两部日本电影为例:一部是2013年由山崎贵执导的战争剧情片《永远的0》;一部是2016年由片渊须直执导的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

  《永远的0》讲述了一名青年对祖父生前战友进行探访追忆,以及探寻战死的祖父过往经历的故事,上映后观者如潮,并在第3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荣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大奖。该片虽然没有对战争进行美化,并通过多角度的讲述战争情况与一个真挚动人的悲情故事,展现日本军人中不多见的人性光辉,立体呈现反战的主题,但却没能正视历史,触及日本犯下的战争罪行。《在这世界的角落》曾被评选为日本观众年度最满意电影。该片讲述到:二战末期,广岛一个爱画画的农村姑娘玲在丈夫上前线后,就算生活再艰苦也痴等着丈夫回来。最后,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让她失去了会画画的右手,她却依然十分乐观。日本著名编剧荒川晴彦看了该片后评论:《在这世界的角落》还是那套“战争=被害电影”,不提及平民在战争中的责任,这是错误的。这两部影片是日本二战电影中的常见范例,其视角都是从“施害者其实也是受害者”出发,只是为战争失败给日本人民带来灾难感到痛心,看不到对被侵略者的忏悔。

  与之不同,《间谍之妻》让观众看到的是最不含糊的反战表达。这充分显示出黑泽清作为艺术家的勇气。该片不是反思战败而是反思战争,促使人物行动的内驱力是正义。影片讲述到:因为偶然机缘,商人福原优作得知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进行人体实验,于是就决意挺身而出,将这令人发指的罪行昭告天下,目的就是要“在国际政治中弹劾他们”,同时敦促消极的美国人加入对日战争。影片中夫妻两人有一场关键对话。当妻子聪子问丈夫优作:你这样做,日本会输的,你会成为国家的叛徒。优作回答: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我效忠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普世正义。我不能容忍不公正。当聪子又问:你说的“正义”会杀死成千上万的同胞,我将被侮辱为间谍的妻子。我们的幸福呢?优作回答:如果幸福建立在不公正之上呢?我的同胞在一个遥远国家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我看到了,如果我是被命运选中的,我必须要做点什么。在这段对话中,优作的表白大义凛然,掷地有声,令人震撼。在片尾,被关在疯人院的聪子在众人还在酣睡的时候,第一个察觉到大轰炸的来临。疯人院里的所有人狼奔豕突仓皇逃命,只有聪子从容不迫。当日本面临战败的时候,她发出这样的内心独白:战争要结束了,日本输了,好极了!这就完全改变了她以前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认知与态度。在民粹蜂起的当下,身为日本导演,黑泽清敢于作这样的反战表达,的确弥足珍贵。由此想到黑泽明曾拍过散发着军国主义气息的政治宣传片《最美》;小津安二郎曾参加过侵华战争,而且是施放化学武器的生化兵,但在他的自述与所接受的采访中,从未见他清晰地表达过忏悔,这也让人对黑泽清的敬意油然而生。

  历史的教训只有保存为历史记忆,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于日本和德国来说,特别需要时刻牢记二战历史的惨痛教训。艺术家是人类的良知,但愿黑泽清与全世界的艺术家都能将这种反思与批判精神发扬光大,以史为鉴,创作出更多力作,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助力。


  《美好的世界》,依然美好 作者/刘进

  这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二部印象深刻的影片,排片到深夜场的电影如果不是很好看,就会很好睡,这部几乎满场,看的过程中毫无鼾声,全场看完大家停顿了数秒,有半分钟掌声足以证明它的受欢迎和接纳性。

  电影《美好的世界》改编自佐木隆三的伊藤整文学奖小说《身分帐》,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由师从是枝裕和的西川美和导演拍摄。2020年9月入围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21年2月在日本公映。

  电影讲述一个妓女的私生子被放在福利院抚养,长大成为黑社会帮派分子。电影的开篇就从男主角服刑13年获释开始。一个28年犯罪史,脱离了社会13年的人,重回热闹的人间,会有不知所措。13年,连他入狱时的机械表都生锈了,他亦如生锈般,对未来未知充满迟缓和惶恐。他并没有什么亲人等待和投靠,一个旧识帮他申领了社会补助,有了一个小小住处,才算有了安身之地。

  日本殿堂级实力男演员役所广司饰演男主角,在中年沧桑之余又赋予了角色从小未受好的教育、未被社会驯服以及长久坐牢所构建的少年感。

  男主角搬进小小公寓,旧识们道贺鼓励,送来小缝纫机,他用牢狱里学到的技能快速工整地制作出一个精美的布包,送给旧友的太太。要知道,他是因为暴力杀人入狱,这样的贤惠反差带来角色的层次感。

  住进小社区,邻里喧哗,他会礼貌敲门提醒,人仁他仁,人凶他狠,年轻人下马威,他必然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像足一个气血方刚不失战斗力的青少年。这些行为的背后都背负着他沉重灰暗的童年少年。没有这样的抗争叛逆,恐怕自小无法独活。

  有案底进入社会谋生,多有不易,他想学开车赚钱,特别认真地学习,和监狱里一样跟随老师走着行军正步,引得其他学员侧目。他对着教官大声喊自己的名字编号,这些都看起来让人捧腹,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笑完又会感叹13年的牢狱并不是外在的标签,也深入他的骨髓的行为模式。

  可就这样努力学习开车,都不能过关啊,他没有继续学车的钱,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录制,赚点钱也同时寻找母亲,当路上遇到不公平,霸凌事件,他还是会和黑社会当年一样,雄赳赳出手干预,甚至顽劣凶狠的反击。

  人物在每个事件触点都因碰撞让他更生动。他遇到的每个人都像镜子一样反射出主角当下和过去行为的和解。电影的剧本因得奖小说的文学性得到扎实保障。

  主角讨生活走正道,屡屡受挫,到底还是会有颓唐妥协,于是他打通了过去黑社会同伴的电话。这场戏拍得很有艺术性,打电话并没有把镜头对着主角,而是东京的上空俯揽镜头,把男主角失落对话作为旁白。你看,这五光十色绚烂无比的东京,却没有一个我的位置,我拼劲力气也找不到工作。

  他去到黑道,坐着豪华汽车,被安排去娱乐放松,他抱着妓女,想念同样是如此出身的的母亲。黑道大哥也失去了一条腿,气势不再。待到被人查处时,他想冲上前,被黑道大姐劝阻,说“逃走也是人生的道路”。一生搏命斗狠的他明白了退的道理。

  回东京,经人介绍,获得一份养老院的照顾兼职工作,他高兴地像个孩子,四处告诉别人。我是个对社会有用能养活自己的人呢!

  他在电视台人的帮助下找到曾经的福利院,无意识间哼唱起儿时的校歌,和福利院的孩童一起在阳光下踢球,这个镜头拍出夕阳下温暖松弛感,正如人物一样,他拾起支离破碎,重新组装成新的自己。这也正是该片中年人物却有少年感的一个支点,他从来没有好好地长大啊。

  在养老院,当年轻人欺负残障人时,取笑甚至挑衅时,他不再和曾经一样打抱不平,暴力平事,而是鼓足怒气的眼睛,压下内心的火焰,讨好地和他们应和了一句玩笑。但这有逆本性本心,身心不一致带来内在的反抗,高血压引发心悸痛苦地让他呲牙吃药。身体上的伤都是情绪上的郁结。役所广司的演绎出神入化,台词越少,眼神的瞬息变化越耐琢磨。

  残障人送给他波斯菊,他眼含温柔泪花接受,大雨骑车回家,接到前妻要约见的电话,一切都在变得美好。他冲回家里,收大雨淋湿的衣服,衣服在空中舞蹈,再无镜头。克制带来压抑的想象,这一幕的处理,也是得是枝裕和真传。

  他,死了。在一切都在弯道超车进入大道时,悄然离场。他果然不能忤逆本心,当一个坐视不管的社会面具人,每一分压抑都在加重病情。电影最后的镜头从善意悲伤的人们转向东京密集的社区再转向湛蓝的天空。出现片名《美好的世界》。

  许多观众黯然落泪,觉得名称是个反讽。不,《美好的世界》恰如其分,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有一篇诗歌作品就叫《美好的世界》。“我常常尝试踏上通往可怕的现实的道路,

  那是官吏、法律、时髦和金钱行市主宰的地方,

  但我始终孤独地逃跑,既失望又感到获得了解放,

  返回那幻梦与令人幸福的痴愚如清泉喷涌的地方。”

  导演借用诗歌和镜头吟诵人物,并不是为了表达悲伤和对社会的不满,反而她是想用一个人物历经苦难最后努力向上地活着,来说明人间始终有善良有爱的人,能活在这样的天空下有诸多的生命体验,世界就依然是美好的。


  追求理性与人性——评《流浪地球》 作者/吕思思

  《流浪地球》被赞为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影片在叫好又叫座的同时,打动观众的不仅是精良的制作,更源于影片中所传达出的人类对于真理的热忱追求、坚定的意志和国际主义的美学叙事。

  人类文明一直在追寻着真理和理性,为此会克服很多个人的欲望,私欲与公欲的抗争,使人类社会向着文明前行。正如《流浪地球》之中所设定和讲述的,人类服从理性,但对真理的追求也会使人类不断去反思和怀疑。影片中当联合政府发出全球紧急救援的指令后,代表着一种绝对秩序和绝对理性。人类社会通过了《流浪地球法》,这是一种对秩序和契约的强调。片中的人工智能MOSS(莫斯)同样代表着一种绝对理性——不掺杂任何情感的理性,主人公刘培强经历了接受——反抗——再接受——再反抗的过程,所传达出的是,人类的理性思考不断质疑和反抗人工智能的决定。他在前期接受指令休眠,因空间站停止伴飞行为而反抗休眠,在总控室接受联合政府的最高指令,但又因为收到地面亲人的通讯而反抗MOSS。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哪怕是人工智能或者计算机十分强大的当下,机器或许比人类更加灵敏和理性,但是缺少了人性的MOSS,无法将人类社会导向更好的未来。这正是理性之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人类保持着对真理的热忱追求,但也保留着人类的情感。影片中MOSS说:“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但作为人类来说,保持着绝对的理智而舍弃掉人类的情感,那便不再是人类社会了。影片的结局也似乎在表明,理性与人性最好是相辅相成,脱离了人性的理性最终造成的是悲剧,而人类又会一直追寻着真理和理性。

  在科幻片之外,也可以把《流浪地球》看作一种英雄叙事,英雄无意卷入冒险,受到召唤,被导师所感召,经历磨难,最终回归正常世界。在英雄叙事之中,始终令人感到热泪盈眶的都是人性在其中散发的光辉,是坚强的意志和牺牲小我的品德,是英雄克服每一个自我的私欲,更是不离故土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柏拉图视意志为“善”的一种,在影片中坚定的意志体现在救援小队从上海步行至杭州运送火石,哪怕是活活被冻死也绝不放弃的坚定意志。或许用文字描述显得故意煽情,不过这一情节在原片中只是一个小小片段。由坚定的意志更进一步的便是牺牲精神,或许在灾难片中牺牲已成为滥觞,但放弃小我为了更多的人的牺牲精神依然能让观众买账。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没有那么多重大的时刻,能改变命运甚至挽救他人生命。现实中我们都会称作出这样壮举的人为英雄。对于英雄的向往和崇敬,才是影片中牺牲精神感染到观众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英雄,有了英雄才能使一个民族和国家中的人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人们默认的英雄精神构成了社会的善。

  悲剧美学和色彩美学是《流浪地球》的亮眼之处,影片令人称道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美术设计,对于宇宙、飞船、科技感十足的未来高科技是科幻片最为引人关注的部分,而影片中对于行星发动机、未来世界的画面设计,以及片尾的活字印刷,都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

  《流浪地球》将末世剧情设定为将地球作为人类逃生的另类“巨型飞船”,当然这是刘慈欣原著中的剧情设定,但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设定展现出中国人的故土情感,对于家园的难舍哪怕在面对世界末日之时。永不叛离自己的故土家园,中国人的浪漫主义被阐释得淋漓尽致。

  以冷色调作为全片的色彩基础,其他鲜艳的色彩诸如红色、黄色较少出现。而当主人公违规离开地下城来到地表后,颇具戏剧性的便是,代表着当代北京市、上海市的地标建筑:北京央视大楼“大裤衩”、上海东方明珠塔都被极寒气候冻成了冰雕。冰冻、浅蓝和深蓝色的冰,黑灰色的武器——冰冷的感觉,深蓝在这里是一种理性的美学象征,除蓝色之外影片中的冷色调也似乎在预示未来人类已经足够理智、冷静。

  导演同样在《流浪地球》中体现悲剧美学,影片中的悲剧美学自然不仅是人物角色的死去和牺牲,而在于片中全人类为拯救地球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是结果依然是“地球错失了最后的逃逸机会”,向所有人类发出拯救地球的全球最高指令,最后借人工智能MOSS之口说出地球灭亡的结果早在救援开始之时已被推演出来。先给人类以希望,再打破希望,悲剧美学之义自此生发出来。但悲剧美学的意义在于把人性的崇高与卑鄙都逼出来,影片最终以刘培强和空间站的牺牲来完成对崇高的歌颂。

  不仅如此,片中同声传译的设定,使观众能听到五六种语言混在一起的声音,联合政府的代表用法语向刘培强表述尊重希望,以及联合政府的决策画面的五面国旗,世界各国救援队参与“饱和式救援”,这一切不就是英特纳雄耐尔——国际主义,我认为《流浪地球》最打动我的美学是它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环境中,没有一个国家、民族是孤岛,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才能获得战疫的胜利。


  令人扼腕沉思的女性悲歌 作者/赵建中

  2020年由埃默拉尔德·芬内尔执导的《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部以女性复仇为题材的影片。虽然这是导演的处女作,但上映至今已荣获美国电影独立精神奖的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奖,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奖等多个奖项;荣获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提名。该片的成功,并非偶然。

  女性复仇是电影题材中的常见类型,比较著名的影片就有:《我唾弃你的坟墓》、《水果硬糖》、《亲切的金子》、《末路狂花》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美国影片《末路狂花》。该片是一部公路片类型的女性主义电影。影片所展示的“狂花”之旅,既是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复仇之旅,也是女性的成长之旅。女主角塞尔玛从穿长裙到穿牛仔衬衫,再到最后摘下所有女性首饰,穿与同伴一样的牛仔裤、无袖T恤,都表明了她的成长与蜕变。上述影片大都彰显女性力量,同时以情节、动作取胜,主要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看得痛快过瘾,情绪得到宣泄,但往往缺乏深刻的内涵。

  《前程似锦的女孩》则迥然不同。该片之所以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芬内尔这位女性导演出于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一反好莱坞女性复仇影片的通常套路,写下了一曲令人扼腕深思的女性悲歌。

  影片一开始,就是当夜晚来临,女主角卡珊德拉化上浓妆、穿着性感、烟视媚行地进入气氛喧嚣的酒吧。灯红酒绿中,她性感的红唇、烂醉如泥的肉体充满诱惑。一个表面彬彬有礼的“绅士”在同伴的鼓动下,主动上前提出送她回家,但却半路改道带到自己家中,并实施性侵。这时,一个冷冷的声音响起:你在干什么?于是,这个男人被当场吓傻。第二天,卡珊德拉手提高跟鞋,大口吃着汉堡,昂首阔步走在街上,而腿上和胳膊上都沾着红色液体。一到家,她就在小本子上划下一个红道。这给观众的联想是她杀了那个男人,而划线则代表她狩猎的战果。看到这个非常酷炫的开头,观众会以为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彪悍女子手刃渣男的复仇故事,其实不然,因为让人想到鲜血的红色液体,实际上是番茄酱。

  影片用的是倒叙手法。原来,卡珊德拉与好友尼娜原本都是医学院的高材生,聪明漂亮,前程似锦。在一次聚会中,平时趾高气扬、自我感觉良好的男生门罗当众性侵了醉酒的尼娜,而且还有一帮人围观拍照。虽然尼娜报了警,但男生却被校方和律师包庇,并未获罪。此后,尼娜因羞耻与痛苦而自杀。挚友的遭遇,让卡珊德拉痛苦、愤怒、自责。从此,她的世界没有光明,人生偏离了正常轨道,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为尼娜复仇。她用一次次的疼痛来感受尼娜的疼痛,用一次次的献祭来为自己救赎,直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个悲剧摧毁了两个前程似锦的女孩。通过故事的展开,影片展示了精神创伤对人的一生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在旁人眼里,所有的惨剧都会成为过往云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种心理创伤的影响有多深远。同时,影片也揭示了这桩悲剧的综合成因。妮娜的死,是由施暴者、院长、律师共同促成,而背后是一整条利益链的互相勾连。凯茜的步步紧逼,让人们看清了社会有多么黑暗,人性有多么堕落,女性的命运有多么令人担忧。

  再者,虽然该片基本属于一部集犯罪、惊悚、爱情于一体的商业片,但并非一味以情节取胜,而是在人物塑造上狠下功夫,这体现在该片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主角独特的性格特征、复仇方式与命运轨迹。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卡珊德拉个性倔强、但天性善良,同时还是一位知识女性,这就注定了她的性格特征与复仇方式不同于悍妇与恶妇。她没有让同学麦迪逊被“捡尸”,没有让校长的女儿受伤害,律师的一句忏悔就让她感动得泪流满面。当她装成脱衣舞娘深入到“兄弟会”聚会现场时,原本有许多机会将门罗置于死地,但她没有这样做,而只是想在他身上刺上妮娜的名字,让他牢记自己的罪孽,但结果却因为女性体能的弱势反而被门罗所杀。她与门罗的搏斗的场面足足持续了三分钟,导演冷静、客观、完整地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过程。观众很希望卡珊德拉能反败为胜,但导演却没有这样处理。因为在这力量悬殊的对抗中,弱者虽拼尽全力,仍然如以卵击石,最后的无奈、绝望、毁灭是常态。虽然这让人郁闷、痛心,但现实就是如此。卡珊德拉表面凶悍,内心柔软,骨子里还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善意的医学院大学生;她并不想给复仇对象以实质性的伤害,而仅仅只是要求对方意识到妮娜曾经遭受的痛苦,然后幡然醒悟。由此,她最后的被虐杀就特别具有悲剧性。

  女性复仇的爽片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类型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些影片往往只满足于让观赏者痛快淋漓,要么情节设置脱离现实,要么角色设计过于理想,虽然英雄气概爆棚,正义执行到位,公权力缺失也批判到家,但对改变女性被伤害的命运并无多少实际作用。《前程似锦的女孩》通过对女性真实的境遇进行犀利的揭示来引发观众的共情与思考,其对观众深层次的冲击与震撼远在这些爽片之上。对这些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女性命运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家,我们应该致敬。


  虎啸东北,鹤唳山岗 作者/程聪

  初夏的上海,烈日炎炎,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中。而我却在 SFC上海影城观看了一部电影节参赛作品,有很多皑皑白雪镜头的《东北虎》。看完后不久,便得知这部电影斩获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奖。这次获奖,是观众们众望所归的。

  《东北虎》的导演耿军来自黑龙江省鹤岗市,这座城市曾以全国最低的房价惊艳了世人,影片的拍摄地也在鹤岗。导演就是用他的摄像机,为我们讲述了东北小地方一群小人物的小故事。跟纪录片相比,多了很多艺术加工,影片中也有很多象征性的符号。跟因春晚推广而全国闻名的东北小品和“二人转”相比,这部电影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又兼具真实性和写实性。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大致上就是讲一个中年男人的中年危机,被要好的朋友杀了心爱的狗,老婆怀孕时又偷偷出轨,有着中式婚姻的危机。他为了报“杀狗之仇”,意外地走进了那位后来成了他朋友的包工头的生活,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

  东北人喜欢唠嗑,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中,也少不了各种设计得精妙绝伦的对话。有的是俏皮话,也有的充满着生活的智慧。东北的小城市,经济不怎么景气,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而影片中章宇扮演的中年人,是一个没有大才和大志,却又不甘平庸,有那么一点精神病的“文人”,所以他的台词,不同于普通东北人日常的讲话,略带一点“文人气质”。“坚强约等于狠”,“文人是弱势群体”,“我有我的优势,神经病算不算优势”,“名词和动词最好用,形容词慎用”……这些话语充满了机智,很符合他这个剧中人物的身份。他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面对各种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他没有选择时下流行的“躺平”,成为一个奥涅金式的“多余的人”。但同时他又没有勇气和能耐,去克服这些艰辛和磨难。日子,还是一天天过。选择了平庸,却又不甘平庸,所以他就要用他一些略带“机锋”的话语去表达他的不满与不甘。中年男人会用他的黑色幽默来解构悲剧,化解危机,同时让人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被骗的包工头,被杀了狗的工人,被出轨的孕妇,被杀的狗,被圈养的东北虎,被“精神病”的文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啊!

  剧本好,台词好,都不如演员演得好,章宇和马丽本身都是非常优秀的演员。男主角死了心爱的狗狗,他所表现出的悲伤使人动容,可是瞬间又能转化为愤怒,要为他的狗狗报仇。而男女主角在餐桌上的那场对戏,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马丽扮演的女主角怀疑丈夫出轨,实际上她丈夫是真的出轨。然后已经怀有身孕的女主角,就开始一度情绪失控。观众在替男主角担忧的同时,也为孕妇的身体担忧。这些普通的日场场景真实又自然,演员的表演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很擅长用象征的手法。电影的片名叫“东北虎”,影片中确实也出现了东北虎,是一只19岁的,囿于笼中的中老年老虎。这就像面临中年危机的男主角一样:除了躺平以外,无计可施。但是生活至少还可以眼前的苟且,没有让他彻底绝望。就像这只老虎一样,虽然在笼子里,一直有人在喂它,只是失去了斗志而已。电影的象征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食物来表现:片中时不时出现的橘子,地瓜,狗肉,炸带鱼,奶油蛋糕,黄瓜炒鸡蛋,烤冷面和冰糖葫芦,让人感觉这是一部跟吃分不开的电影。但是这些食物背后的象征意义,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

  很多人会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甚至对这部电影获得金爵奖的最佳影片奖,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部影片其实并没有主线情节,更谈不上波澜起伏的剧情。给人的感觉就是东北小城市的生活,充满了琐碎,一地的鸡毛。但是我觉得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鹤岗这座东北小城市小人物们的浮世绘,同时镜头不断地切换,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东北白雪皑皑的风情画。

  影片所要着力描述的是小城里被边缘化了的小人物,他们的金钱债和感情债,以及种种所表现出来的众生相。小人物面对生活的磨难,依然充满着憧憬和期待。所以影片中也出现了风筝和梯子的镜头,风筝的高飞象征着去外面看看精彩的世界,而梯子则象征着跳出小镇的工具,借助风筝和梯子,人们都能看得更高和更远。在影片最后,男主角有一个类似于旁白的对白:“我们赞美和憧憬明天,是因为明天一定更好吗?不,是因为我们不甘心。”正如他在剧中曾说过的:“今天挺过去,明天可有意思了”,“坚持住,未来可好了”。现实生活是充满了绝望和压抑的,可是片中的女主角,马丽扮演的那个孕妇,她有孕在身,有新生,就有希望。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为这部电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影片用象征性喜剧手法,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对未来的向往”。我想这个评价恰如其分,这次获奖实至名归!电影《东北虎》,小城鹤岗的生活,果真是“虎啸东北,鹤唳山岗”吗?耿军导演用他镜头下的一群小人物,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孤独的解药——天使爱美丽 作者/李英兰

  初夏又至,虽然全球仍然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云中,但国内早已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一度的影迷盛会——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如约而来。今年万分幸运地抢到了始终占据我个人影片排行榜前十的《天使爱美丽》。虽然通过DVD、电影频道、蓝光碟等各种渠道一遍又一遍地温习过这部影片,但这次与她在大银幕上的再度邂逅依旧充满了惊喜。

  影片伊始就简洁干练地讲述了爱美丽近乎传奇般的成长经历。每一个放在现实中任何人身上都足以称之为悲剧的事件,却被导演让-皮埃尔·热内以轻松俏皮的叙事手法一一展现:被父亲误诊,只能在家接受教育的孤独童年、母亲的意外身亡、父亲的自我封闭、以及抑郁到连金鱼都要自杀的家庭氛围等等。影片对这一系列常人所难以承受的连串打击的漫画式表现并非缺少同情心,而是用另类的、细致入微又非同寻常的笔触为影片定下了乐观向上的基调,也为爱美丽韧劲十足的乐天派性格打下十足的伏笔。

  导演不露痕迹地糅合了多种类型片元素,虽然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小品,却以悬疑片的方式和节奏制成了主线,辅以欢脱、奇妙的副线故事,加上极其丰富的细节描述,古怪精灵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出人意料、不同寻常的切入点,形成了这部风格独特,没有复杂故事,也没有惊险情节及深刻哲学思辩,却能带给人极大欢愉,令人过目不忘的另类作品。

  本片以爱美丽为圆心刻画了多个人物的生活轨迹。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美丽有各种各样小怪癖,身边也是一群可爱的"怪咖"围绕:怀才不遇的作家;为爱情瘸了一条腿的老板娘;喜欢无病呻吟的卖香烟的佐芝;嫉妒成性、满面戾气的顾客约瑟;骨头脆弱,所有家具都包了软垫,二十年来从未离开家门,人称“玻璃人”的画家邻居雷蒙德;丈夫出轨私奔,常年抑郁,四处寻找倾诉对象的玛朵;动作迟缓、对所售卖的蔬果珍而重之的店员吕西安…虽然每个人各有各的古怪,但孤独却是他们的共同点。在这个温暖如童话般的巴黎一隅,他们却有各自的不如意,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裹步不前。时间流逝,这些缺憾渐渐形成了他们生活中固化的一部分,日子如一潭死水,平静却了无生趣。这些缺乏沟通技巧的人们,渴望着爱与关注。

  直到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爱美丽在听到新闻受到触动的同时,意外发现了墙壁内一个男孩儿在四十年前藏匿的“百宝箱”,因此心念一动决意找寻盒子的主人,从此开启了她与众不同的助人之旅。她策划了如同神迹的场景把“百宝箱”还给了如今已两鬓斑白的男人,并促使他开始修复与隔阂已久的家人们的关系;她搀扶盲人过马路,事无巨细的为他描述周围的场景,细致到像招牌上的雕像缺了一只耳朵,食物的价格等常人不会留意的信息也无一遗漏,让盲人仿佛开了天眼般地欣喜;她撮合餐馆的男顾客与佐芝的恋情,使两人一改愁云惨雾的生活状态;她以新闻为参考,为女邻居玛多杜撰了一封来自其丈夫却迟到了四十年的爱的信件,令她燃起重新生活的期望;她拿走了父亲珍藏在花园里的小矮人雕像,拜托空姐朋友在世界各地拍“旅行照”寄回,终于促成父亲走出家门去追逐年轻时环游世界的梦想;她也帮助喜欢收集快照亭被撕碎的失败照片的连诺去探究照片中人物的秘密,进而踏上自己浪漫的爱情之路。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前因后果的铺陈,都借由其过往生活的一些重要片段详细阐释了他们性格的成因,虽着墨不多,但每个形象都丰满立体。导演大量运用极低的机位或俯视摄影,以特殊的视角切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使我们得以注视到那些平时难以关注到的细节,领略到每一个大自然的存在所特有的美好,体会平常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片段,了解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的人,从而感受他们内心涌动的情感。只有对生活的热忱才能激发出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永远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那种即便深陷不如意的生活,却依旧可以发现人和物美好的一面的睿智;那种竭尽所能、助人为乐的信念;那种鼓足勇气寻求美好生活的决心,都是我们追求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动力。只要你有勇气,愿意付出爱心,也可以成为身边人的天使,化作他们幸福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剂。反过来,你也会得到其他人的善意鼓励和援助。“如果没有你,良辰美景更与何人说”,失意作家的诗句被用口红写在了街角的墙上,这是法国特有的浪漫的救赎。这种来自普通人真挚的帮助、善意的关心和美好的期冀,才是治愈孤独的良方。

  看着爱美丽的真诚、善良与美好的一切和结尾堪比《罗马假日》的温情骑行与幸福的结局,导演借助精致的光与影对孤独的人们的拯救与自我拯救进行了浪漫化的诠释。影片轻松戏谑的叙事风格,古怪精灵的人物塑造,让人一听就再也忘不掉的手风琴配乐,浓郁到化不开的饱和色彩,这一切都在影院特有的沉浸式体验中完美呈现。在周五的晚上,坐在有着浓浓历史感的上海美琪大戏院里,在大银幕上欣赏着颇有复古情调的奇妙影片,转换角度看待人生,感受着片里片外的爱与善良、诚挚与美好,这种温情的暖意足以使你远离孤独的侵扰。这种对生活的热忱是孤独的最佳解药。


  《柳浪闻莺》:一体两面的双女主 作者/嵇振颉

  影片《柳浪闻莺》中的两位女主角,代表了人性的正方两面,大多数人能从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双女主形象一正一反,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诠释了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二律背反。

  女小生垂髫与花旦银心从小认识。她们一起进戏班子,终于成为剧团的台柱子,饰演剧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她们的性格迥异,垂髫性格较为单纯,心中只有唱戏这件事。

  相比垂髫为舞台而生,银心的性格有些复杂。她不会像垂髫那样一条道走到黑,会在特定时间选择权变。

  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她们划出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垂髫坚守理想,即便由于客观条件无法唱戏,她的内心依然有着追求。

  银心希望自己的人生更顺坦一些,有时候会表现得很物质、很实际。

  从她们身上,观众鲜明地感受到两种人生观:一种追求精神世界、为理想不懈奋斗,另一种屈从于现实,更注重物质层面的因素。

  无法评判对错,正如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所说,物质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这样的道理,我们古人早已提到,比如“仓禀实而知荣辱”这句话。

  在戏中,垂髫饰演梁山伯,银心扮演祝英台,两个人珠联璧合,在生活中,垂髫像知心姐姐,悉心呵护银心。两人相依为命、情同姐妹,拥有超越普通闺蜜般的情谊。

  随着这个男人的出现,两人情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当时,垂髫和银心所在的嵊州越剧团到杭州参加汇演。这次演出,对两人未来的演艺生涯有着重大影响。

  团里特地邀请画师工欲善,为两个女生讲解戏曲中扇子的妙用。讲解过程中,两人不禁对工欲善产生好感。

  最终银心获得留下的机会,垂髫的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辗转各地继续戏剧梦想。银心看似成为胜利者,却在情感世界中输得一塌糊涂。她对工欲善明确表达爱意,这位工老师的心思却在垂髫身上。

  正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所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因为得不到,所以更想得到;已经到手的人,男人不会懂得珍惜,端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在情感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垂髫和银心的成分,她们是人心中的一体两面。人生初始阶段,很多人像垂髫那样天真无邪,满怀一腔理想;受到情感、事业伤害后,会慢慢活成银心的样子。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给观众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二十年过去,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画师工欲善,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画家。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金奖,获奖作品在杭州公开展览。他在画展上遇到从国外回来的银心,两人望向这幅获得金奖的作品。

  作品上画着一个年轻的女孩,是早已失去联系的垂髫。三个人,多年后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重逢。

  但是,重逢以后呢?这些年,他们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样?影片没有明确交代。

  即便没有明说,观众们还是猜到工欲善最终没能和垂髫走到一起。那段相遇的经历,成为脑海中不可抹去的珍贵记忆。

  这样留白式的结尾,反而能让观众想起那段早已逝去的青春时光,还有与青春相关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如果影片仅仅停留在两个越剧演员与一位画师的情感纠葛,那么作品的内涵与深度难免有所欠缺。导演将小人物置身于时代变迁中,展示出传统戏剧在当代面临的尴尬与困境。

  缺少娱乐的时代,传统戏剧表演曾经一票难求。《柳浪闻莺》中提到的越剧,也享受过这样的高光时刻。

  时代变了,娱乐方式多样化,传统戏剧无法抓住年轻观众的心,不得不从舞台中央退居边缘。

  垂髫和银心登台表演,台下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她们演出的地点不断变更,从最初可以容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剧场,来到有点类似草台班子的地方小剧场,再到后来乡村的社戏台子。面对台下稀稀拉拉的观众,两个女生的心中泛起一阵涟漪。垂髫依然坚守精神阵地,哪怕台下只坐着一名观众,她也会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银心有些动摇,她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

  垂髫和银心,只是万千传统戏剧演员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越剧从“神坛”跌落,逐渐步入衰退期。随后是国有剧团改制,剧团的财政供给被切断,不得不自负盈亏,进一步加剧困境。曾有一段时间,农村是传统戏剧最后的容身之地,不少乡民在逢年过节都会去看一场戏,有些家庭的婚丧嫁娶也会请剧团到家里演出。尽管这些演出收入不高,毕竟能让剧团艰难地活下去。但是后来农村人走向城市,这片仅存的生存土壤也不复存在。

  观众流失,戏剧演员不得不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这是包括越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剧经历的阵痛期。

  以小见大、把人和时代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与深度。

  两个女主角性格迥异带来戏剧化冲击,小人物与大时代交融,是《柳浪闻莺》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通过这段三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关系,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春记忆;同时阐述了传统戏剧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超越了普通情感大戏的局限,留白手段的恰当运用、地域标签鲜明的特色,带给观众极致的观影体验。


  【优秀微评】 “妙语连珠”奖

  峥嵘青春下的家国同构

  《无问西东》主角沈光耀等人展现出的侠义与抱负,在历史长河中流光溢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抗战时期,“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民族记忆滋生出的家国情感奏响了每一位少年的青春颂歌。

  作者/ 冯浩然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影《阿甘正传》中阿甘一生饱受磨难。他因为先天性智力缺陷而不被公平对待,遇到真爱却无法与她长相厮守,作为士兵又经历生死考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自己的一生无非像这部影片里随风飘舞的白色羽毛,不知所归之初,哪怕世间万物皆混沌复杂,如若能同阿甘那般纯真,只要心之所向,就能身之所往。

  作者/ 谢芳


  小议电影《人间世》

  《人间世》使观众们在思考如何面对离别和死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时,想法更趋于精准和丰满。这不是生死时速的电竞游戏,片中的他们就是镜子里的我们。有别于连正常衰老都不愿承认的那些甲乙丙丁们,《人间世》的观众能潇洒地探究“生老病死”中“必修”的后两环,我想说,真正的潮人都在这儿……

  作者/ 侯晨轶


  我是阿甘

  我是阿甘

  一盒巧克力

  让我懂得人生变换

  我是阿甘

  虽经历时代变换

  我心依然不变

  我是阿甘

  时间的长河中

  我奔跑向前

  风景渐渐泛黄

  他们若隐若现

  但我相信

  只要心存希望

  就能看到春天

  作者/ 李磊


  只有芸知道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作为一部纯爱文艺片,有经历的人看过自然会泪流满面。画面中的故事一帧一帧地把人的青葱过往唤醒,重新陪她走过属于你们的欢声笑语。从相遇、相识、相知到逝去,罗芸的遗愿也只不过是去看看畅游的鲸鱼。

  作者/ 刘钟明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非常干净纯粹的电影,也是为数不多以邮政为话题的电影。这部影片不仅描述了作为邮政员的辛苦,也表达父子之间的亲情和乡亲们的质朴、重感情。这部电影有大量的风景镜头,有雾气的山林,青苔的石铺路,风景优美而干净像人心一样。

  作者/ 麦广鸿


  《阮玲玉》悲情人生

  电影《阮玲玉》2021年发布4K修复版。阮玲玉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知名影星,16岁出道,25岁因人言可畏服安眠药自尽。戏中戏的巧妙构思将20世纪30年代与90年代两个时空交错,反映出阮玲玉与时代社会环境的矛盾,烘托一代名伶的悲情人生。

  作者/ 吴梅玲


  铭记《武汉日夜》

  《武汉日夜》展现了2020年初武汉抗疫期间的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等平凡人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的动人故事。疫情还没离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这所有伟大的美好的人和事都值得被铭记。

  作者/ 张晓耘


  长跪时,生命交响奏起!

  听到父亲去世且临终前称儿子没在身边非但不是不孝而是“大孝”时,他长跪仰天大哭!此时悲伤、哀怨、遗憾、内疚、自责等形态演绎柔和成如泣如诉的镜头,加上音乐《生命交响曲》巧妙渲染,其景其境、其神其态,无不震憾人心,从而诠释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之内涵!这便是影片《袁隆平》的艺术魅力。

  作者/费平


  《天堂电影院》的电影缘

  意大利剧情片《天堂电影院》讲述了意大利南部小镇小男孩多多,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放电影。后来多多成为了一名电影导演。银幕内外所有平行宇宙,形色各异的观众因电影而交织,缘分错过后重逢,回望银幕上的沉醉的吻,走进影院便是走入天堂。

  作者/张望荣


  从即日起至2021年8月2日,主办方如对以上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如果对以上名单有异议,请在8月2日17:00前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13817781071

文化节简介 组织机构 联系我们
上海市民文化节官方网站由上海市群艺馆和东方网共同承建。
东方网提供网络支持,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